分布为害编辑
黄瓜
白粉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北方温室和大棚内最易发生此病,其次是
春播露地黄瓜,而秋黄瓜发病较轻。因白粉病影响叶片的
光合作用,对黄瓜生长后期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2症状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发病初期, 叶片正面
黄瓜白粉病危害的叶片 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1]
3发病条件该病原菌为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丝壳属,为专性寄生病,可常年寄生于寄主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该病菌的发病适温在20—25℃,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25%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病害也可发生及流行。[2]
4发病因素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气候温暖、空气干燥、干旱与潮湿不断交替、光照不足易发病;连阴雨后长期干燥易发病。
[3]
5发病规律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
黄瓜白粉病 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1]
6防治方法编辑
不同品种的花木、果蔬在抗白粉病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选择发病轻或是抗病性的品种栽植是防治本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进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
(3)瓜苗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
[3]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通风良好,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要适当配合使用磷钾肥,防止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性。阴天不浇水,晴天多放风,降低温室或大棚的相对湿度,防止温度过高,以免出现闷热。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主要是用保护剂防止病害侵染发病.
2、在田间叶片出现白粉病为害症状,应注意用速效治疗剂,并注意加入适量保护剂合理混用,防止病害进一步加重为害与蔓延。
[4]
黄瓜白粉病危害的果实和叶片
3、加强管理:经验表明,
白粉病发生时,可在黄瓜行间浇小水,提高空气湿度,同时结合喷药,能一举控制病害。辅助措施还有,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拉秧后清除病残组织等。
4、在病害常发期,按500倍液稀释喷洒。黄瓜
白粉病防治用药应改变传统的用药方式,改换新药如发病前预防喷27%高脂膜80倍液,发病初期用2%农抗120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多氧清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剂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可选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600倍液,每隔5~7天喷一次,据天津农科院试验,30%敌菌酮1000倍液防效良好,浩瀚高科【控白】800倍液有治疗效果。日本的经验,喷4000倍液的拜雷顿效果很好,喷4000倍液的拜雷顿+1000倍液的百菌清效果良好,还可兼治同期发生的其他真菌病害。
[5] 小技巧:发病期间,小苏打为弱碱性物质,可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蔓延。喷洒后可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尚有促进光合作用之效,而且价廉,安全,无污染。
6、环境熏蒸,白粉菌孢子飘散并沾附在病株周围的空间,在秋冬大棚及温室中很易发病,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所以,可按每1000平方尺(近一分半地)用硫磺粉0.3-5公斤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一昼夜,可杀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闷一次,然后播种或定植。有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一半,时间减为一夜即可,隔5-7天再熏闪一次。效果良好。
7、中药治疗:预防方案:使用《速净》3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治疗方案:《叶佳》50ml+《大蒜油》15-20ml兑水15kg,进行叶片正反面喷雾, 3—5天1次,连用2-3次,打住后转为预防。[3]